浅论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

文章来源:吴江文学网  |  2019-09-29

摘要:《金瓶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而《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之取得,又是建立在继承与发展《金瓶梅》的基础之上的。脂砚斋指出:《石头记》“深得《金瓶》壸奧”,可见《金瓶梅》对《红楼梦》产生的影响之大。没有《金瓶梅》的开创在先,也就没有《红楼梦》的问世在后,兰陵笑笑生是曹雪芹在艺术革新上的先驱。本文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细节描写四个方面,试着论述《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堪称是部具有里程碑式性质的作品,“《红楼梦》独树高标,即受《金瓶梅》影响甚大”[1]。

本文将根据这两部名著中的文字描写内容,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细节描写这四个视觉层次,来试论《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

一、题材选择上的一脉相承

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么写三国战乱时期的政治斗争,要么写梁山好汉们的行侠丈义与起义报国,要么就是写一个和尚带着他的三个行者西天取经,从整体上来看,那是塑造理想化的人物,着眼于理想化的事情,离现实生活显得很遥远,但《金瓶梅》则不一样,它开始关注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寄意于时俗”,所写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俗人、俗事,贴近现实、化常为奇。

崇祯本的批评者,盛赞《金瓶梅》是部“世情书”。作者兰陵笑笑生用相当的笔墨,不遗余力地写出了西门庆一家的世俗生活,且描述的重点又是在于家庭生活内部的妻妾斗争,但是,作者的笔触又不仅于此,而是将它放在一个社会的大环境中,从而揭示出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小说的重心人物西门庆,是个带有浓重市井色彩的反面形象,而就是围绕着西门庆,作者却写到了晚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以及各个阶层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部书里,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上的所有职业,还有各色人等。至于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也不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色彩,没有一点的理想化超越,完全切合于现实生活,从而给人以一种栩栩如生之感。

《金瓶梅》虽然假托于宋,但是,透过全书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却发现它具有很鲜明的晚明色彩。小说的男主人公西门庆,作为一家之主,是个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红顶商人”。在官场中,他是个商人,将为官当作生意来进行,不断地买官卖官、徇私枉法,在商场中,他又是个官员,依靠手中的权力,只讲求金钱利益,不讲求行业信誉。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官商不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泼天富贵,他可谓不择手段。通过作者对西门庆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道德失范和封建统治阶层的日益腐朽堕落,掌握了权柄的官员们与富商们同气相求,以权谋私,而西门庆正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衍生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由此可见,《金瓶梅》是通过描述一个商人家庭的兴衰,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

与《金瓶梅》写西门家族相承一脉,曹雪芹选择贾府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贵族家庭,来“以泄胸中悒郁”。这样一个封建大家族,比西门庆一家更是豪华铺奢,家庭矛盾冲突也显得更加严峻。小说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写贾府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如何从“烈火喷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落得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暴露了封建社会在文明礼制掩盖下的虚伪、荒唐、堕落。表面上看,好像显得很是一派温情脉脉,其实笙歌笑语中暗藏猜忌,血腥吃人的罪恶,无日不再上演。《红楼梦》通过描述一个家族由繁荣兴盛走向彻底败落的全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自身难以避免与清除的腐朽堕落及内在矛盾。如果将贾府看作封建社会的象征,那么它的败落,则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败落的历史趋势。

同时,《金瓶梅》虽然真实地暴露了晚明社会的阴暗面,但却缺乏严肃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那些大量存在的性描写,显得很是污秽不堪。而《红楼梦》则不同,在揭示贵族之家腐朽没落的同时,还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反抗精神的丫鬟及奴仆,热情歌颂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反抗与斗争。特别是作者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封建贵族叛逆者的爱情悲剧,并使之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如果说,《红楼梦》看上去显得高雅、精致,那《金瓶梅》则显得很粗陋、阴沉。

二、人物塑造的惟妙惟俏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具体的描述手法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人物性格复杂多变。

《金瓶梅》在塑造人物时,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写到了多变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个性也同现实生活一样,是比较复杂的。作为一个作家,在塑造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时,自然是要充分表现出人物个性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由此忽略了次要部分。诸如潘金莲,她对武大郎及秋菊的狠毒凶残,对其母亲的冷酷无情,这些当然只是她性格中的一方面,但还有另一方面,她心直口快,往往别人有所顾忌的话,总是能从她的嘴里冒出。这样的描写既符合于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又切合于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时,认为全书“所叙述的人物,都是真实人物。”[2]在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曹雪芹强调要写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而非一层不变,诸如主要人物贾宝玉,就没有被写成彻底的叛逆公子。他可以关心、爱护自己身边的丫鬟侍女,特别是在得知了晴雯去世的噩耗后,他亲作诔文加以祭奠,但他也有朝下人们发威的特权,因为在一个雨夜,花袭人开门迟了,他就一脚将其给踢伤。脂砚斋有条批语指出:“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这就道出了《红楼梦》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地方。

第二,剧目識语暗示人物命运。

用識语式的方法暗示人物的命运与结局,这种写法在前代的小说,特别是在《水浒传》中就得到了运用,但是,看起来总觉得离奇,显然不如《金瓶梅》和《红楼梦》中运用得自然贴切。

在《金瓶梅》的第二十九回中,作者通过描写吴神仙对西门庆一家几个主要人物的看相、算命,从而一一道出了她们的最终结局与悲剧命运。与此同时,“用宴会曲词暗示人物的命运,也是《金瓶梅》采用的重要艺术手段。”[4]在西门庆生子加官的宴会上,两位太监点了三支曲子,暗示了西门府、官哥儿和西门庆的最终结局。

《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的这一重要艺术手段,在第五回,通过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听那些仙女们所唱的曲词、翻看到的每个柜子中的诗文,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元妃省亲是贾府的高潮,贾元春所点的四出戏,则预示了她和林黛玉、贾府、贾宝玉的归宿。有时候,作者还通过人物所写的诗词作品,来暗示人物的结局命运,诸如贾探春所写“游丝一断魂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清楚地暗示出了她的结局是远嫁异国他乡,从此一去无返。

尽管,两部名著的这种写法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但是,对于揭示人物的结局命运,却显得很是重要。若从具体描写手法上来看,《金瓶梅》通过写吴神仙相面、老婆子占卜龟儿卦来预言结局,则难免过于世俗、有宣扬迷信的成分,而《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听判曲、看判词,则显得很是高雅,且带有梦幻色彩;《金瓶梅》中的预言结局,那是一人历众人,而《红楼梦》中的预言结局,则是让各人自己道出。两相比较不难发现,《金瓶梅》中的预言显得很是肤浅,而《红楼梦》中的预言,则显得尤为深邃。

第三,旁人议论介绍人物性格。

通过别人的议论,来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比之人物的言行,更显得自然逼真,从而富有生活气息。比如在《金瓶梅》第六十回中,作者写西门庆的贴身小厮玳安,与药铺傅伙计晚上闲聊时,对西门庆及其妻妾六人,加以一一品评,从而道出了李瓶儿等人的品行、为人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红楼梦》的第六十五回中,则写出了贾琏的心腹小厮来兴儿在尤二姐的家中,一问一答地道出了贾府上下人等的性情。许多书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因此在这一番拉家常中显现了出来,读后让人觉得很有兴致。

第三,室内陈设反忖人物性格。

通过对室内陈设的描写,来陪忖或反忖人物性格,把不同的人物性格同不同的室内陈设描写相结合起来,这是笑笑生的一大艺术发明。小说中人物的居住处,有太师府邸,有豪绅庭院等,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思想性格,诸如西门庆厅堂里的那张“蜻蜓腿、螳螂肚、肥皂色、起楞的桌子”等不伦不类的陈设,就显现出了他的荒淫行径;又如王六儿屋里挂着“张生遇莺莺”的吊屏,则暗示了她与西门庆两人的互相勾搭,如此种种,点缀得恰到好处,具有见微知著的艺术作用。《红楼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艺术手法,将室内陈设和人物性格熔铸为一体,一诗一画、一草一木等,都很鲜明地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志趣,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薛宝钗是个素来喜欢“淡雅”的“老成人”,所以她的住屋如同“雪洞一般”,显得质朴素雅。特别是作者描写秦可卿的室内陈设,只须看那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秦太虚的“对联”,就从一个侧面既烘托出了秦氏的堕落,也暴露出了贾府在生活上的奢靡。

在对典型化人物的塑造手法上,除了上述而外,《红楼梦》还从历史发展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尽管,这前后有所变化,但主要方面还是一致的,反观《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如李瓶儿,则前后性格迥异,判若两人。再则,《红楼梦》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既有正面形象,又有反面角色,在他们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作者的爱憎,而《金瓶梅》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不独无一例外的都是反面丑角色,且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也从不表达自己的爱憎或褒贬,在更多的时候,倒是喜欢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横加议论一番。

三、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原本都是“说话”的形式,后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才由文人加工为诉诸视觉的文本,它们都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征,谋篇布局及艺术结构上显得很是疏散。不过,《金瓶梅》就不同了,它将此前长篇小说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发展为状结构,所谓“状结构”,也就是小说的线索发展为一条直线。《金瓶梅》中呈现出的状结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书写西门庆家里的大小生活事件,虽然看上去很是千头万绪,但意脉连贯,情节之间蹊径相同,互为因果,彼此形成了有机联系,这对于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因此,使全书大体上显得紧凑严密,浑然一体。

第二,故事的编织,主次分明,和谐均衡。全书始终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来组织材料,展开矛盾,从而使得整部作品看上去显得跌宕腾挪,此起彼伏。

第三,作者经常使用某一小物件,来连结故事或转换情节。如写潘金莲丢了一只红花绣鞋,结果是围绕找鞋、拾鞋、送鞋、剁鞋等线索,层层展开,并连贯起陈经济因鞋戏金莲、西门庆怒打铁根儿以及秋菊挨罚等一系列生活画面。”[5]

《红楼梦》的作者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继承了《金瓶梅》的这一结构布局。它着重写出了四大家族的衰败经过,并由此体现出封建末世的时代特征。此外,曹雪芹还将贾府的大小生活事件贯穿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形象整体的情节主线,不光是家庭的兴衰,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再从结构手法来看,《红楼梦》与《金瓶梅》一样,书中人物众多,事件也是纷纭复杂,但作者能分清宾主,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把那些事件串联起来,来龙去脉,显得很是有处可寻。有些章回情节虽然没有写两个人的直接往来,但作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依然显得是藕断丝连,互相渗透,从而使得《红楼梦》全书结构严密,主次分明,安排妥当。与此同时,在布局上,《红楼梦》“该漏则漏”,或密印衬。虽然写的是琐细的家庭日常生活,但看上去行文并不显得滞板。《红楼梦》安排了诸如出殡、省亲、结社、理家、抄检,以及祭祀宗祠等若干重 澜,但在每一 澜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有张有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至于《红楼梦》用小物件来转换或过接情节,比起《金瓶梅》的构思来,则显得更加精巧。接转处,可谓笔致跳脱,文势畅达,浑然无迹。诸如,由于傻大姐拾到一个绣春囊,而牵三挂四,惹来抄检大观园这一场灾难。场景的交替,显得衔接自然,恰到好处。

应该指出,《金瓶梅》的这一状结构,主要还是体现在第十回至第七十九回,到了八十回后,由于是写西门府的失败,所以看上去就不免显得分散、乏力;而《红楼梦》则不一样,通篇状结构,显得更加紧凑严密。

四、细节描写上的细致入微

注重日常生活场面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是《金瓶梅》所取得的一大艺术成就。所谓日常生活细节,是于细字上下功夫,写人物的衣食住行。作者在对日常生活场面的描写上,往往能抓住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从而构成让人玩味的生活画面,揭示出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的人物关系。《红楼梦》与《金瓶梅》在对场面描写上的相似之处很多,不过,若将两者加以比较,单从形式上而言,《红楼梦》的场面描写更加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比之《金瓶梅》多了出淫乱、矫情、做作,看上去就显得很是“生动活泼”,让人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共 6 2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采用对比手法,从四个角度解读了《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文学继承关系,对这种继承关系的解读,不仅在揭示文学的发展脉络,在给我们解读一种文学发展现象,而且,让我们认识了阅读他人作品与自身创作的关系,给今天的小说创作者以很好的启迪。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对《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解读中,分析具体,紧扣作品文字内容,对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多方面提高我们的小说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帮助意义的。好文章!【:春雨阳光】【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2:02: 5 该文的选点很清楚,论述很具体,读后很受启迪。一是赏析作品方面的启迪,一是写作构思上的启迪。我最受启迪的,还是明白了阅读前人作品与自身写作的关系。 语文教师

2楼文友: 11:19:21 的确是行家之作,深入精读过名著的,好文! 雨棠莺啼无非常景,见得懂得便是值得。

楼文友: 17:44:28 买了《金瓶梅》,尚未及细看,今日看到老师大作,受益匪浅。拜读学习了! 我夜观星象,你命犯煞星,掐指一算,你命里缺我!

4楼文友: 19:26:26 甚为精彩的一篇赏析,有独具一面的见解和认知,欣赏。

5楼文友: 16:42:04 真令人感到吃惊,这样一篇用笔老到,手法娴熟,观点鲜明的赏析文字,竟会出自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之手,真是后生可畏,更可敬啊!这样的好文,就该加精!祝贺!盼继续努力,日后必成大器。

女性腰疼后背疼的原因

女腰酸背痛吃什么药好

缺钙会不会引起腰酸

热淋清颗粒什么时候吃好
晚上多尿饮食注意什么
预防老年痴呆症前兆
友情链接